全站导航

7小时“生死时速” “钥匙孔”巧拆颅内动脉瘤

发布时间:2025.11.26浏览次数:18

“医生,快救救我老伴!”   

10月27日凌晨1时许,一声声呼救打破夜的沉寂……48岁的田女士(化名)被120急救车送到荆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她脸色苍白、神志模糊,双手紧紧抱着头。急诊医护一边询问病情——半小时前突发头晕、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一边为她量血压——174/109m“查体高度怀疑脑血管问题!立即急查头颅CT。” 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随后的头颈CTA(血管成像)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可能。

急诊CT提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少许积血)

多学科会诊,仅21分钟后启动“开颅拆弹”


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傅楚华、副主任王少波接到急诊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患者CTA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直径约2.0mm×4.8mm,已经破裂出血。”傅楚华盯着屏幕上的影像缜密分析,“破裂的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漏气的气球,现在破口或只是被血凝块暂时堵住,高压血流随时可能冲开破口再次出血,第二次出血致死致残率将大大增加!”。

左/右侧后交通一大一小两个动脉瘤

 必须赶在“气球”二次破裂之前封堵“漏口”。王少波补充道,一大一小两个动脉瘤,此次破裂的是稍大的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应优先进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处理。考虑到患者环池、鞍上池有较多出血需术中清理,“开颅夹闭术”可能更有优势,神经外科随即启动急危重症绿色通道。

尽管救命的开颅手术刻不容缓,但情不自禁脑补打开天灵盖、掀起头盖骨的惊悚画面,田女士的家人感到不寒而栗。“在眉上开个口、再钻一个钥匙孔大小的骨窗,就能把手术做了。”傅楚华团队在与家属商定手术方案时,看出了他们的担忧。过去传统的开颅手术却需大范围开颅,创伤大、恢复周期长,而“经眉弓锁孔入路”技术,仅需在患者眉弓处切开3-5厘米小切口,通过锁孔大小的骨窗,借助高清显微镜精准夹闭动脉瘤,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从而防止破裂,最大限度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听到这些,田女士的家人的心暂时放了下来。

 “手术室已备好显微镜和动脉瘤夹,随时可以接台。”“NICU床位已预留,确保术后及时监护。”……短短21分钟后,一场覆盖“诊断-手术-麻醉-术后监护”的全流程“颅内拆弹”方案确定——立即实施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下的眉弓入路脑动脉瘤夹闭术。

眉弓小切口,“钥匙孔”内“夹闭”动脉瘤

 很快,田女士被推进手术室。无影灯下,傅楚华带领神经外科团队谨慎操作、密切配合。在全麻下应用神经显微镜微创眉弓锁孔小骨窗入路, 切开头皮、取下骨瓣、剪开硬膜,快速建立微创通道开始探查动脉瘤。

 “慢慢分离脑组织,暴露视神经、动眼神经、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显微镜下,脑血管像纤细的藤蔓交织,凭借着扎实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多年的手术经验积累,傅楚华在颅脑内狭小空间里的细致探查,最终在右侧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界处找到“破裂后又闭合”的动脉瘤。

术后CTA显示:破裂的动脉瘤成功夹闭

术后CT提示:颅内出血较术前减少、吸收

 迅速阻断右侧颈内动脉后,随着“咔嗒”两声,两枚动脉瘤夹果断夹闭瘤颈及部分瘤体,随即造影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重要穿支血管血流通畅,没有出现缺血迹象。

 手术结束已是早晨8时许,医护推着田女士走出手术室,等候在外的家属立刻迎上来。“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还需要NICU监护,待情况稳定后就可以转普通病房了。”傅楚华团队及多学科医护历经7个多小时的救治,虽略显疲惫,脸上依然露出了笑容。

术后“迷你”切口藏于眉宇间

 “本以为开颅手术要在脑袋上开个大洞,没想到眉毛、皱纹一挡,伤口几乎看不出来。”11月10日,在NICU经一系列对症支持性监护治疗后,田女士病情平稳,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家属看到他“恢复如初”,脸上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目前,田女士的言语功能、四肢活动基本恢复。

 傅楚华介绍,手术是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眉弓锁孔入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综合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准确设计开颅部位和范围,利用小切口、小骨窗(3cm左右)来代替过去大切口、大骨窗的开颅手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口隐藏在眉毛或前额皮纹中——以尽可能小的创伤追求更佳手术疗效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救回患者的生命,更要让他们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随着影像导航、显微技术、精密器械的革新,神经外科已迈入精准微创时代,从传统“血雨腥风”的手术场景、“长拉链”式的手术切口 ,到如今的更少出血、更隐蔽的小切口,正达到了微创、美容的效果。

  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常规开展介入栓塞、眉弓锁孔入路等微创术式,覆盖颅脑/颅底肿瘤、颅脑创伤、脑出血、动脉瘤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普遍取得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