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王奶奶开始出现左侧下颌、嘴角处阵发性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用王奶奶的话说“一阵一阵的像用刀在剜肉,嘴都疼歪,眼泪、涎水直流……想死的心都有。”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三叉神经痛”,长年吃“卡马西平片”,好转过一段时间。
去年底,“恐怖”的疼痛发作更频繁,吃药也不怎么管用了,而且疼得更加难以忍受,别说微笑、说话了,就连走路、出去买个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引发如同“电击般”的剧痛,每天洗脸、吃饭、喝水如同“上刑”,王奶奶整日战战兢兢、郁郁寡欢。
今年元旦假期,儿女们看见王奶奶绷着脸、也不出门,曾多家医院求治均被告知要开颅,王奶奶及儿女们都有所顾虑。偶然听说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项微创技术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不用开颅,专门针对高龄、对开颅手术有恐惧心理的患者。
傅楚华(右)带领团队研判患者影像
1月3日,王奶奶在儿女们的陪同下,来到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从医护口中得知,仅元旦前后的个把月时间,已经为10多名“三叉神经痛”患者解除了病痛。
王奶奶的颅脑三叉神经MR成像显示:其左侧三叉神经有明确的血管压迫,诊断及手术指征明确——“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超微创手术,也可以说是近乎“无创”的手术,通过在一侧嘴角穿刺,运用小小球囊扩张、压迫数分钟,使三叉神经痛觉纤维“失活”,达到治疗目的。
三叉神经有明显的血管压迫(红圈处)
1月5日,荆门市人民医院张铭、主治医师刘俊团队等为王奶奶实施了“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整个手术不到1小时,仅在嘴角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
术中运用CT及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精准确认颅底靶点卵圆孔位置、最佳穿刺点以及最合理穿刺路径,王奶奶在全麻状态下实施手术,球囊位置准确进入靶点,注入造影剂扩张球囊,呈现理想的“梨形”形态(也可以是保龄球形、乒乓球拍形等),在压迫半月神经节3分钟后顺利退出导管、球囊,手术完美结束。
术中球囊呈“梨”形压迫
术中术后穿刺口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王奶奶的面部疼痛消失。
术后第二天,原本连嘴巴都不敢动的王奶奶,看到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傅楚华带领团队来查房,高兴地说:“活了大半辈子,这是我经历的最厉害的痛!要知道有这个好法子,我早就来了,也不会遭那么多的罪!”
刘俊查房关注患者术后面部康复情况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面部一侧的上中下3块区域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傅楚华介绍,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的一种疾病。据统计,成年及老年人是发病主要群体,发病年龄在28~89岁,其中40岁以上的占70%~80%,高峰年龄在 48~59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三叉神经痛。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射频损毁术等。MVD需要开颅,手术风险较大,高龄患者难以耐受,且部分患者对开颅手术有恐惧心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对患者的总体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康复快逐渐成为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适用于身体基础疾病多、高龄、恐惧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或术后复发患者。
据了解,荆门市人民医院的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十分成熟,已为许许多多的“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患者解除痛苦,获得广泛好评。
专家简介
傅楚华,荆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显微、内镜及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显微手术治疗神经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神经内镜技术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积水、垂体瘤、颅底肿瘤等颅内疾病,立体定向机器人(DBS)治疗帕金森病,脊髓电刺激昏迷病人促醒以及神经康复、神经重症的救治。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电话:1358132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