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罕见!“阑尾异位”披上“肠息肉”外衣

发布时间:2021.08.05浏览次数:1071

  “幸亏姜主任、张主任有先见之明,不但清除了隐患,还‘刨根问底’弄清了真相……”7月30日,吴女士心里一周来的“肿瘤疑云”终于解开了——所谓的“结肠息肉”竟是罕见“阑尾异位”(阑尾发炎与乙状结肠粘连),阑尾头“贯穿”结肠,由肠内壁黏膜覆盖,形成息肉一样的隆起。

  至此,吴女士这“一波三折”的“肠息肉”切除手术,终于尘埃落定、“真相大白”。目前,吴女士已康复出院。

“双镜联合”切息肉、除隐患

  7月24日,吴女士在肠镜体检中发现,横结肠、乙状结肠有多个0.2cm、0.3cm的扁平息肉,当即顺利进行了APC(氩气烧灼)治疗。然而,距肛门约15cm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1.2cm×1.2cm隆起,注射后的“抬举征阴性”表明:息肉侵犯肌层或与肌层之间有粘连,出血、穿孔的风险高,不适宜剥离。

图片 1.png

▲肠镜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息肉”

  “超声肠镜提示‘直肠黏膜下层低回声灶’、全腹及盆腔增强CT相关检查后考虑为‘间质瘤’或‘神经内分泌瘤’,且阑尾盲端增粗(阑尾炎),不排除其他肿瘤可能。”荆门二医消化内一科主任姜绍连、肛肠科主任张小风会诊后认为,吴女士的直肠“息肉”不是普通的黏膜层息肉,很可能源自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这可让吴女士纠结不已,平常也没什么异样。挥之不去的“肿瘤疑云”让她决定进一步检查治疗。

  7月28日,在与吴女士沟通后,决定放弃传统的外科开腹手术方案。首先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若手术过程中切除“息肉”受阻,便立即运用腹腔镜介入,肠内、肠外“双镜联合”微创切除“息肉”。

图片 2.png

▲两块屏幕显示肠内肠外影像(大屏为腹腔镜、小屏为肠镜),“里应外合” 默契配合切除“息肉”

  次日,肠镜从肛门抵达“息肉”处标注、定位,沿边缘切开、圈套、电凝电切、提拉后,发现仍无法分离“息肉”。而此时,腹腔镜的进入也因发炎的阑尾与息肉所处肠壁粘连,难以精确定位。考虑到“阑尾已经发炎且与肠壁粘连”,与家属沟通后,遂将发炎的阑尾、肠壁连同“息肉”整体切除,一次性清除了所有“隐患”的同时,也更有利于术后病理科确定其性质。

“三科探案”揭真相、现元形

  “息肉”二字常常在肠镜检查报告中出现,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常见的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前两种为良性,后者可能为恶性。各种息肉的最终诊断都需以病理结果为准,也就是“活检”,为下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术后,吴女士被切下的“息肉”及关联组织立即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诊断。“切开送检‘息肉’中央隆起区,‘息肉’向肠壁肌层内延伸至阑尾,似与其相连。”随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幕让病理科医生也感到吃惊——“息肉”表面覆盖的结肠黏膜呈慢性炎伴充血、出血,黏膜下及肠壁肌层内竟是阑尾组织,最终给出了“阑尾组织异位到(乙状)结肠肠壁”的病理诊断报告。

图片 3.png

▲所谓的“结肠息肉”,其实是阑尾与肠壁粘连、隆起的“假息肉”

图片 6.png

▲张小风(左)带领团队探讨这一罕见特殊病例

图片 5.png

▲张小风(左)查看吴女士术后康复情况,并告知病理诊断结论

图片 4.png

▲吴女士的病理诊断报告

  “非常罕见!‘阑尾异位’竟披上了‘结肠息肉’的外衣……”张小风介绍,阑尾正常位置在右下腹,右下腹部疼痛是阑尾炎的典型症状。而“阑尾异位”就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发炎的阑尾可能与周围肠管,以及腹腔内的其他脏器组织粘连,主要在右下腹(而最高可与肝组织粘连),像吴女士这样的右下腹阑尾异位穿透乙状结肠极为罕见。一旦异位阑尾炎发作,因疼痛的位置改变及其他症状的混淆,容易误诊、漏诊,还可以形成脓肿、肠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吴女士是幸运的。一次常规胃肠镜体检发现“息肉”,消化内科、肛肠科、病理科犹如“三科探案”般抽丝剥茧、细致入微,除隐患、揭真相。“阑尾异位的病例很少,专业的诊断、多学科协作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始终将患者的利益和健康放在首位,或许才是作为一名医者所追求的。”张小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