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一早,120接到指令,一名小伙被发现倒在家中。
急救车赶到时,小伙呼吸、心跳微弱,随车医护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7:55,患者到达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早已等候的急救医护人员迅速接进抢救室,呼吸21次/分,心跳99次/分,血压105/53mmHg。
此时患者恢复了一定的意识,医生询问得知,他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觉得双腿无力。120急救医生反映,这名小伙是外地人在荆打工,一个人租房居住,是房东早上听到呼救声才发现他倒在地上,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小伙的其他信息不详。
此时小伙孤身一人,又联系不上家人。顾不上那么多,急诊科主任杜国军一边组织抢救,一边迅速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指挥急查血气分析。10分钟后,结果显示提示低钾血症1.3mmol/L,结合既往病史,考虑甲亢危象。
8:10,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96/57mmH,抢救药物分批分次不断输入。
8:29,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监测仪警报声响起。“快,肾上腺素1mg,胸外按压,呼吸机辅助。”
患者陷入深度昏迷,心跳为0,血压测不出,血氧饱和度为0,双眼光反射消失,已经处于生死边缘。
决不能让这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200J电除颤准备。”训练有素的急诊医护快速完成了第1次除颤。
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在患者心跳停止导致血管塌陷的情况下,立即行骨髓腔穿刺,建立补液通道,持续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然而,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态,心跳未恢复。
电除颤再次启动,第2次,第3次,第4次……
终于,在第8次电除颤之后,患者恢复了正常心率,意识稍有恢复。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不懈努力,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又一次战胜了死神。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送入ICU继续救治。
“这已经是我们本月以来接收的第3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均取得成功。”急诊科主任杜国军说,高效的ROSC成功率体现了医院院前急救能力大幅提升,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与时间争锋,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
3月14日,一名疑似药酒中毒的患者突发胸痛、心律失常,被紧急送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入抢救室后一度深度昏迷,反复发生“室颤”,在历经了无数次的心肺复苏和15次电除颤抢救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心肺复苏ROSC的意思是心跳骤停后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抢救治疗,并且取得成功,患者已经恢复自主循环,并且自主循环持续维持时间超过24小时,此时可以不用任何辅助设备,心脏可以自主跳动,并且自行恢复呼吸运动。
通常情况下,心肺复苏时给予有效的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及时电除颤,是恢复心跳骤停患者心跳和呼吸的关键措施。临床上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达到ROSC的人数越多,表明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讲究一个“快”字,要抢在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以内,如果进行抢救,成功率可达到90%,每延长1分钟,成功率就降低10%,如果超过了8到10分钟,成功率几乎为零。所以把握好黄金4分钟,对于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挽救更多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市人民医院对多名心肺复苏患者的成功救治,除了医护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不放弃、不言败的坚持外,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国军介绍,致命性心率失常可以直接危及生命引起猝死,可以说,对这样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医院将“上车即入院”的服务关口移至120急诊医生身边,院内医生可随时随地掌握院前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远程急救指导,提前做好院内救治准备,真正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隙”“零时差”衔接,为抢救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救治能力,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命保障。
急诊科合影
上一篇:89天“扎袋”力保双胞胎